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word('consent_desc')}} {{word('read_more')}}
{{setting.description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每首音樂皆有情緒及記憶,串在一起就變成故事。
受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經典散文《如果在冬夜‧一個旅人》一書為啟發,每個人身上都可能有與音樂相關的故事,開唱片行的人如何成為「選樂者」,聆聽音樂的人如何成為「愛樂者」,在生活裡與音樂相遇。
本次我們將邀請三位不同身份的愛樂人與唱片行相遇,在彼此熟悉或不熟悉的場域裡,分享對唱片行的記憶與感受,在日常、移動或旅途中,印象深刻亦或私密的聲音場域。
ON AIR 音樂包包,猶如蒐藏記憶的載體,收納人們的東西,映出人物的個性,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,就像音樂於生活中如影隨形。
阿廖:
在 Moonrock 裡播放的主要以樂團為主,因為和夥伴都很喜歡聽樂團,聆聽的習慣也圍繞在樂團上。自己的話,從小時候聽的 Oasis、Guns N' Roses,一直到後來台灣獨立樂團開始日漸興盛,像台南有很棒的樂團 Deca joins,在國外很知名的落日飛車等。其實我就是個聽團仔!
H@ward:
聽歌的經歷跟大家唸書一樣,高中喜歡聽樂團,聆聽習慣也在樂團;長大喜歡上電子音樂後,不太喜歡哪種帶有 IDM 味道的,更喜歡的是一種氛圍音樂、Acid house,用合成器去譜出 Acid 音色的類型。
阿廖:
小時候,因為我爸會在車上放音樂,所以很喜歡買唱片,就會一起去唱片行挑。「我人生中第一張卡帶是 LA BOYS!」對於唱片行的記憶,可能大多都是比較糗的。以前玫瑰唱片行,會有紅標配綠標的特價組合,我爸都會挑紅標,叫我去挑綠標;綠標上有些標是有名的歌,結果買回去卻全是水晶音樂,滿多都不是真的音樂,就滿好笑的。
H@ward:
我的成長背景在東港,國小的時候那裡沒有唱片行,也不知道什麼是唱片行。印象中,是夜市會有一攤擺滿五顏六色的卡帶的攤位,每次去逛,老闆都會說「你們小朋友聽的在那排!」,靠過去看都是七龍珠、灌籃高手等等,就會吵著要我媽買。後來鎮上開了一間賣 3C 產品的店,也有賣唱片,就開始很常去一張張專輯看。
H@ward:
我們持續在推廣電子音樂跟 DJ 文化,加上買唱片、黑膠的習慣一直都有,後來四四拍搬到現在這個位置,剛好店內有一個小小的空間,當用餐區域有點奇怪,做DJ教室又太直接,就把一直想做唱片行的想法實踐。現代唱片行一間一間倒,年輕人不太知道什麼是逛唱片行的感覺,這裡雖然小小的,但那種實際摸到的感受還是很不一樣。
H@ward:
實體唱片行,就是一個很直接「傳遞」音樂的場域。去唱片行找專輯,當下打開來,會認真翻閱裡面的資訊;但在串流,前奏不好聽、感覺不對可能就會跳到下一首,就會錯過中間很不錯的地方。當更珍惜實體唱片的時候,相信很多人是會把裡面的歌詞本打開,甚至翻閱後面的製作團隊,往下挖出更多不同的東西。
阿廖:
我相信還是有一群很認真在聽音樂的人,如果有人在意,唱片行就有存在的必要性。實體載體給的結果跟串流很不一樣,音檔的大小、作品的狀態,都跟帶耳機聽串流是完全感受不同的事。某種程度來說,唱片行很像底片攝影,多數人會問還有存在的必要嗎?但現在還是很多人在拍底片,我自己也是,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嗎?我覺得還是有。
阿廖:
對我來說,音樂在 Moonrock 就是想放跟空間對的起來的,我很怕跟空間合不起來的東西。Moonrock 的「rock」也包含「搖滾」的意思,代表希望把喜歡的東西傳達給大家,所以歌單都是我們很喜歡的音樂。
設定店內週末歌單,我會在做完後花一個假日的時間,把整間店開到營業狀態,自己坐在店裡聽一個晚上,要確保這些聲音跟空間相合,不行就刪掉、可以就留下。音樂的節奏跟旋律對空間很重要,要想辦法讓整體的節奏很流暢,否則會影響工作和客人的狀態,必須一直嘗試和調整。
H@ward:
我們在不同時段,會挑選合適聆聽的音樂專輯,白天是聆聽性重一點、帶些 grooving 節奏、基本四四拍鼓底,組成帶有一些爵士、Bossa Nova 旋律,加乘在一起的電子音樂。因為唱片行關係不是用串流去設歌單,而是用專輯一片一片放,用餐區音響上會擺著該時段播放的專輯,上面放著「現正播放」小卡。
後來得到許多正面回饋,有滿多媽媽客人聽了之後,會覺得和印象中電子音樂整天吵死人、動茲動茲不太一樣。這就是傳遞我們想表達的「電子音樂其實有很多樣貌,不是想像中的那麼混亂、那麼負面。」
阿廖:
有時候會思考,聽這個音樂的時候,它帶給我什麼?那其實就會影響到調酒創作。音樂帶來什麼畫面?環境中有什麼味道?這時適合喝什麼?甚至是當下眼睛看到什。音樂或畫面,都對在做各種不同的味道,有滿深刻的影響,而這些會產生畫面的音樂,都會協助調酒的創作;因為喝酒不可能一直都很快樂很高亢,也有安靜、平靜的時候。
H@ward:
四四拍一直在做的都是跟日常生活結合,可以讓大眾更接觸電子音樂的活動;店內也有設計給單純來用餐的客人,閒暇之餘可以玩的小遊戲「16歲歌單」。而我自己一直嚮往做的是偏向獨立的夜晚音樂派對,受眾也會比較不同;加上近幾年觀察到,台南幾乎沒有適合播放 DJ 的獨立音樂空間,因此很希望可以找到一個地方,創造那樣的空間,從全台灣找 DJ 來玩,讓台南年輕人也可以有這樣的感受。
阿廖:
Moonrock 每年都有為自己設定計畫,剛好明年很想要舉辦的活動和音樂有關。像一些老電影,會去一個裡面有表演的地下酒吧,在裡面大家會坐面向舞台坐著,中間桌子上擺滿食物、調酒。我們就很想把這樣的場景創造出來,跟很多台灣獨立樂團合作演出;也 follow 表演歌單做一連串的酒是跟著歌曲一起走,更希望裡面每一杯酒,可以和樂手們共同討論完成,創作者精準地表達歌曲,我們來完成味道。
H@ward:
因為本身是DJ,接觸到的多是派對場景,所以想推薦現在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旁邊的「Acid House」,是一個只有為期三個月的快閃音樂派對場域,他們很努力地在推廣電子音樂,每週末都有安排DJ放歌、音樂講座等等,對於DJ文化來說是個很棒的空間。另外是在木柵的複合工作室「Acid Lab」,那裡有許多不同國家的人,在做聲音的小遊戲跟課程,一起演奏各式的樂器,音樂類型非常多元!
阿廖:
我想推薦三間很認真放音樂的酒吧,有自己的音樂品味,想把在聽的東西介紹給客人,呈現店主個性的酒吧。
台北/Kashkou
主要放黑膠音樂。會發現老闆展哥調酒做一做,聽到音樂要更換,就放下手邊工作,把手擦乾去換面或換片,對音樂的要求很不可思議!
台北/AHA SALON
老闆凱哥對音樂的要求很高也聽非常多,從老搖滾到現在台灣獨立樂團都涉略滿深,店內也放很多黑膠。
台南/DJ Bar & 黑膠唱片咖啡
那裡非常放鬆,老闆是擁有一身龐克魂、黑膠收藏很驚人的人
H@ward:
這張專輯是一直很喜歡的英國 DJ「Adam Freeland」的 DJ Set「Mexico City GU32」。當時,Adam Freeland 剛好來 The Wall 表演,朋友找我去聽,原先心情有點使不上勁,但聽完表演當下,又讓我重新燃起音樂魂!我沒帶到專輯,朋友就把他的給我,上面還有 DJ 簽名和署名,所以對我來說特別有意義。
阿廖:
我想推薦晨曦光廊〈風中的人〉,那是第一次在現場聽到哭的歌,從開場鋪陳到結尾的力道渲染力很強,現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哭;再來是台灣後搖樂團「聲子蟲」,睽違許久有新的作品,很值得一聽!
行動電源